A
A
A
A
返回

遲來的校歌唱出村校往事
東丫村村民

東丫村村民安仔、阿强、養叔、阿瑩與蘇哥。(左至右)

「糧船灣,公立學校,屹立於,山崗上,校舍建,大海旁⋯⋯」鋼琴聲響起,有人唱起校歌,但這不是小孩的歌聲,而是一班上了年紀的嗓音——他們是糧船灣東丫村村民,小時候同在糧船灣公立學校長大,不過他們從未唱過校歌,因為學校根本沒有校歌。「參與西貢海藝術節的藝術家說,其他村校都有校歌,不如都為我們作一首!適逢早前的天后誕,村長叫我們一班舊生一起唱這首校歌,過程很有趣。」

 

在東丫村的茶座裏,村民安仔、阿强、養叔、阿瑩、蘇哥一邊播着他們唱校歌的短片,一邊雀躍地討論着這首「新校歌」。糧船灣共有四條村,學校則只有一所, 六、七十年代,不論是東丫、北丫、沙橋抑或白腊村的孩子都上糧船灣公立學校。據村民說,島上本來有私塾,但只供客家人就讀,直至一九四七年公立學校落成,水上人也享有讀書的機會。江家大姊姊阿瑩憶述,有少部分老師是島民,其餘都是專程從市區聘任而來,「他們大都逢周日坐船來,在北丫那邊租屋留宿五日,周五晚才回市區。」

 

單層白色的校舍,位處北丫村與東丫村中間的村路上,全盛時期,每個小小的班房擠滿了四十多名學生,更因人數眾多而需分設上、下午班,亦因為遷就漁民家庭的作業時間,會提供夜校服務。校舍前有一個籃球場,小息時特別熱鬧。江家姊弟細說,每逢放學,學生就在校外排隊立正,分三條隊齊齊走回家,「一邊向北丫走,一邊向東丫走,還有一條是走去白腊的!」

 

島民的童年就是一起上學、打球、放學後通山跑、一起「逃學」跳進海裏消消暑……阿瑩笑說,老師們總有一套方法應付頑皮的學生:「對付上學期間游水的學生,老師會用墨水筆在他身上寫字,若他濕身了,那個字就會『化』開。」孩子雖然「百厭」,但面對甚有威嚴的老師時都會立刻變乖,低頭鞠躬行禮,「怕被老師用間尺打!」

Villagers singing the new school anthem

隨着村民離散,公校亦逃不過停辦的命運。一直以來,能代表舊生的身分,就只有一件印上「公立學校」四字的白色校服。意想不到,三十多年後,因為藝術節而誕生了這首「校歌」,歌詞圍繞着昔日的校園生活,讓島民倍有共鳴及親切感。「……翻山涉水,上學路,無拘無束,溫情在……」阿瑩說:「年紀這麼大了,有首校歌給我們唱,也是開心的。」